孔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是“礼”还是“仁”,这是千百年来学术界、思
孔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是“礼”还是“仁”,这是千百年来学术界、思想界聚讼纷纭的话题。有人认为,“礼乐”精神是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,“礼治”是孔子所推崇的政治上最高理想。但更有人强调,“仁”才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主体,“德化”“德治”为孔子及其后学汲汲追求的完美政治愿景。与之相应,前者一般认为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守旧、保守的特征,其继承传统重于开拓创新,所以,在他们那里,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比较偏低,多予以负面性的指摘。后者通常强调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进步、积极的特征,其超越传统重于拘泥旧制。因此,在他们那里,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倾向于肯定,正面性的褒扬是主导的倾向。
其实,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。在孔子的学说中,守旧与创新,保守与进步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。守旧在许多情况下,未尝就是负面的东西,因为在某种程度上,它意味着保持事物的稳定性,象征着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,体现为对原则性的坚持与执著;但是,这不能成为拒绝进步、走向封闭与自我僵化的理由。我们今天对孔子崇尚“礼乐”文明做法进行评价,必须从这个视野切入,看看他所倡导的“礼”,是否真正做到了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的统一,适度稳定与合理变化的统一,正确继承传统与恰当开拓创新的统一。
与“仁”相比,“礼”更多地体现为历史上的固有传统。“礼者,履也。”如黄克剑先生所言:“中国文化可追溯到夏、商、周三世,是由治理家族推而治理‘天下’的时代,依‘礼’确定人的身份地位以获得一种人伦秩序,使其制度化,遂有了所谓‘礼治’。”(黄克剑:《论语解读》)从这个意义上,孔子对“礼”的肯定和强调,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崇尚与弘扬。《八佾》篇所要解决的就是面临新挑战、新机遇背景下,如何重新认识“礼”,如何正确遵循“礼”等基本问题。
春秋时期,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的形势,固有的“礼乐”文明毫无疑义面临着新的挑战,以至有人把这形容为“礼崩乐坏”。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看,危机同时也是转机,若能顺应时代潮流,对“礼”进行实质性的丰富与改造,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,实现新的超越,则可起死回生,再开创新的局面,即所谓“旧瓶装新酒”。应该说,《八佾》篇在继承传统与适时“更化”方面是不无独到的认识与切实可行的思路的。
(节选自黄朴民《论语读绎•礼之大体:我读<论语•八佾>》)
1.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对于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,人们历来争论不休。有人认为,“礼乐”精神是其核心,
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,认为“礼治”才是儒学的最高理想。
B.“德化”“德治”是孔子及其后学者所努力追求的完美政治愿景,从这方面来看,有人
认为,“仁”才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主体。
C.指摘孔子及儒学的人,往往是以其对礼乐的坚守,认为它继承传统更重于开拓创新,
表现出了守旧、保守的特征,从而给予较低的评价。
D.对“仁”的追求让儒学表现出进步、积极的特点,从某些方面看,其超越传统更重于
拘泥旧制,这也使得一些人更倾向于对其作正面性的褒扬。
2.下列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(3分)
A.从保持事物的稳定性、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,对原则性的坚持与执着等方面来看,守
旧未尝就是负面的东西。
B.若是“礼”能真正做到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、适度稳定与合理变化、正确继承传
统与恰当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统一,就值得肯定。
C.礼治是在由治理家族推而治理天下的时代,依人的身份地位而确定的人伦秩序并使其
制度化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形式。
D.儒家所说的“礼崩乐坏”是春秋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时,固有的礼乐文明面临新的挑
战时的必然结果。
3.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在作者看来,我们今天崇尚孔子的礼乐文明,肯定其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,但也不能
因此而拒绝进步,从而使之走向封闭与自我僵化。
B.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,这说明从周代礼乐文明产生的源头来看,它本身就具有守旧
与创新,保守与进步相统一的特性。
C.孔子从对传统的崇尚与弘扬的角度去强调礼,同时也在尽力解决面对新挑战、新机遇
时如何重新认识“礼”等基本问题。
D.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对“礼”进行实质性的丰富和改造,既能让它保持优秀传统,又
能为之注入时代精神,从而让它焕发青春,开创新局面。
1. A( “礼乐”精神与“礼治”是一致的,不是相反的看法)。
2. C(“依‘礼’确定人的身份地位以获得一种人伦秩序”,而不是“依人的身份地位而确定的人伦秩序”)。
3. A(原文说“我们今天对孔子崇尚‘礼乐’文明做法进行评价”,不能理解为“我们今天崇尚孔子的礼乐文明”。)